“这位就是自称能治小儿惊风的江湖郎中?“那官员上下打量着杨世民,语气轻蔑。
杨世民不卑不亢地行礼:“在下杨世民,不知大人如何称呼?“
“本官乃太医署丞周正。“官员冷哼一声,“听闻你在此妖言惑众,说什么病由'水中小虫'引起,可有此事?“
杨世民心中了然——这是来砸场子的。他的理论动摇了传统医学观念,自然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满。
“周大人何不亲眼看看?“杨世民递上显微镜,“眼见为实。“
周正狐疑地接过那奇怪的竹筒,学着杨世民的样子往里面看。
“啊呀!“他惊叫一声,差点把显微镜摔了,“这、这...“
其他太医署官员轮流查看后,脸色一个比一个精彩。有的大呼“妖术“,有的则陷入沉思。
“这不过是障眼法!“周正强作镇定,“《黄帝内经》有云,百病生于气,何来什么'小虫'致病之说?“
杨世民早知道会有这一出:“周大人,若在下能治好长安城内的患儿,大人当如何?“
“狂妄!“周正怒道,“城中患儿数百,太医署束手无策,你一个江湖游医也敢夸口?“
“若治不好,在下任凭处置。“杨世民平静地说,“若治得好,只求大人一件事——推广煮沸饮水的习惯。“
周正刚要反驳,一个清朗的声音从人群后方传来:“这赌约有趣,本官可以做见证。“
人群分开,一位身着便服、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缓步走来。他身后跟着几个同样便装的随从,其中一人杨世民一眼认出——是那天“长孙夫人“身边的侍卫!
杨世民心头一跳。如果侍卫在此,那么眼前这位...
“黄...黄老爷!“周正突然变得结巴起来,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
“黄老爷“微微一笑:“周大人不必多礼。老夫路过此地,听闻有位奇人能治小儿惊风,特来一观。“
杨世民几乎可以确定,这位“黄老爷“就是当今天子李世民!他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装作不知情的样子。
“这位郎君,“李世民看向杨世民,“你方才说能治长安城中的患儿,可是当真?“
“回黄老爷,确有把握。“杨世民恭敬道,“此病由水中微生物引起,只要隔离患儿,使用对症药物,并改善饮水卫生,半月内必见成效。“
“微生物...“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重复这个词,“周大人,你以为如何?“
周正擦了擦汗:“微...微臣以为,不妨一试。“
“好!“李世民抚掌而笑,“杨郎君,即日起你暂入太医署协助治疗。若真如你所言,本官定向朝廷举荐于你。“
就这样,杨世民跟着太医署的人进了长安城。临走时,他注意到李世民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长安城的繁华远超杨世民想象。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织,各色店铺鳞次栉比,胡商、僧侣、官员、百姓穿梭其间,好一派盛唐气象!
但疫病给这座伟大的城市蒙上了阴影。太医署内挤满了患儿的家属,哭声不绝于耳。
杨世民立即投入工作。他指挥医工们熬制汤药,制作更多显微镜,建立隔离区,最重要的是——推广煮沸饮水的习惯。
起初阻力重重。太医们对他的方法嗤之以鼻,家属们也不信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直到三天后,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患儿明显好转,舆论才开始转向。
“杨郎中,这...这是何道理?“一位年长的太医看着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世界观明显受到了冲击。
“孙老,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杨世民耐心解释,“这些微小生物无处不在,有些有益,有些有害。我们要做的是趋利避害。“
第十日,疫情明显缓解。杨世民的名声也在长安城传开,不少人专程来找“神医杨“看病。
这天傍晚,杨世民正在整理医案,一个侍卫打扮的人走了进来。
“杨郎中,黄老爷有请。“
杨世民跟着侍卫来到西市附近的一处幽静宅院。院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显然主人非富即贵。
李世民——现在可以确定就是他——正在亭中独酌,见杨世民来了,笑着招手:“杨郎君,来,陪老夫饮一杯。“
杨世民恭敬行礼后入座。李世民亲自给他斟了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