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廖化等人顿时扬声相对。
“臣附议!”
当然附议!
因为刘谌的这份心意,也正是他们的心意。
只是之前因为朝中投降派的声音是主流,他们的这份心意,根本无处释放。
现在不一样了,陛下直接把这份心意,写成了最正式的诏书。
那么以后的大汉,投降派就是异类,主战派才是主流!
谁若再敢言投降,那就是妥妥的汉贼!
刘谌道:“董公,诏书写好后,着人誊录,然后盖上朕的天子印玺,分发各州郡守将。”
“包括被曹魏暂时夺走的武都郡、汉中郡,也要全部送到。”
“告诉这些地方的守将,把诏书内容誊抄下来,弄成布告,张贴在城内各处,要让当地的百姓也清楚朕的心意。”
董厥连连点头,以最高规格的诏书格式,把刘谌的这番话写下来。
刘谌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接着说道。
“这般做,或许会激怒司马昭,让他展开更加疯狂的军事行动。”
“但战争也是促生民族凝聚力的最佳方式。”
“谯匹夫的那篇仇国论,已经把大汉的脊梁给敲断了。”
“想要重塑大汉脊梁,寻常手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唯独战争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断掉的脊梁再度接上。”
“只不过丞相仙逝,我朝与曹魏的战争,输多赢少……百姓对大汉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质疑。”
姜维听到这话,神色略有些尴尬。
刘谌平静的说道:“伯约,朕不是在怪你。”
“相反,朕觉得很对不起你。”
“与曹魏战争的失败,非你之罪,而是多种原因混在一起,最终导致的失败。”
姜维嘴唇微微颤抖,道:“谢陛下体谅。”
刘谌道:“失败并不可怕,但失败之后,不敢再战,主动投降曹魏,这不仅可怕,而且很无耻。”
“故从诏书到达之日为期,天下的汉臣汉将,还有跟曹魏议和者,不管最终有没有投靠曹魏,一律视作降臣。”
“不管他昔日为大汉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自他议和那一刻开始,全部作废。”
“大汉对曹魏的方针,就只有一个。”
“战至终章!”
廖化跟董厥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双眼中,看到了一丝不安。
他们本能的觉得,刘谌的这个决定,不太妥当。
姜维也有些犹豫。
倒是赵统、张微两位年轻的将领,听到这一条后,激动不已,几乎是同时出声。
“臣附议!”
张微的父亲死在钟会手中,他与曹魏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
赵统的父亲虽然不是被曹魏兵士所杀,但赵子龙一生忠于汉室,这份遗志,也被赵统、赵广兄弟继承。
他们最见不得的,就是朝廷中软骨头的投降派。
就连中间派,他们也看不惯。
战争,就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议和投降,哪还有半点军人傲骨?
最终,三位老将相视一笑,也表示附议。
刘谌继续说道:“朕再说最后一条。”
“之前受迫于形势,不得已投降曹魏的将领,又或者是那些受到曹魏利诱,叛逃曹魏的将领。”
“看到诏书后,决定弃暗投明,再度举起抗击曹魏的旗帜,那么之前投降的行为,朕也不予追究。”
“如果能击败曹魏军队,朕也必有重赏。”
“此文同样适用于民间自发组织起来对抗曹魏的义军,只要是一心匡扶汉室,对抗曹魏,不管功劳大小,朕都会认,也都会封赏。”
“总之就是一句话,凡是愿意抗击曹魏,为大汉效命者。”
“不管是何出身,昔日做过什么,朕都不计较不在乎,一视同仁,一律封赏。”
众人也都附议。
眼下国难当头,确实应该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
但这个观点,也并非刘谌首创。
在江油关守将马邈投降邓艾的时候,朝中就有人向刘禅建议,可以发动江油关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