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三国 十八太史慈搬兵救北海曹孟德报仇伐徐州一(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报,孔融就把名片夺回,引罪自责而去。

    河南尹官属认为丢了面子,想要派剑客追杀孔融。

    有宾客对何进说:“孔文举有盛名,将军如果与他结怨,四方之士就会相随而去,不如以礼对待,使天下人都知道将军的胸怀广大。”

    当时何进正要笼络名士对付宦官,于是征辟孔融为大将军掾属,又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

    孔融又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托病归家。

    后来,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为北中军侯。

    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

    那时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

    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的言论。

    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今山东昌乐西)为国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气,共同谋划。

    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又集结官吏百姓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彰显儒术,举荐贤良,善待国人。

    孔融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

    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予以帮助,妥善安葬。

    在孔融治理下,北海日渐富饶,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且说青州黄巾军被曹操招抚,徐和、司马俱、管亥探知曹操除将黄巾军精锐编为青州兵,其余被遣耕田,稍为安定,便率旧部转战它地。

    管亥自带一千兵马,很快又有一万余众响应。

    为了解决粮草不足,闻知北海较为富裕,管亥向孔融借粮一万石,孔融不给。

    管亥聚集义军攻打昌乐,孔融引军出城迎战。

    管亥拍马舞刀直取孔融。

    孔融部将宗宝挺枪出马,战不几合,被管亥一刀砍于马下。

    孔融急忙退回城中,闭门坚守。

    管亥分兵四面包围,昌乐危在旦夕。

    孔融登城瞭望,见敌军声势浩大,倍添忧愁。

    正在此时,忽见一个身长七尺七寸,须髯美貌,猿臂虎腰的壮汉,挺枪跃马,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一直冲杀到城下,大叫:“开门!”

    孔融不认识,不敢开门。

    那壮汉见门不开,敌兵从后追到城壕边上,急忙勒马回身,一连捅杀十数人,敌兵暂退。

    孔融这时即命打开城门,将那壮汉迎入。

    那汉下马弃枪,直奔城墙,拜见孔融。

    孔融问起姓名,回答说:“复姓太史,名慈,字字义。”

    孔融一听是太史慈,大喜。

    孔融虽不认识,但却早就知道其名。

    原来这太史慈乃幽州辽东郡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少时机敏好学,好骑善射,弦不虚发,被称为神射手,郡守闻名聘为本郡奏曹史。

    当时本郡与本州之间有嫌隙纠纷,是非曲直分辨不清,而结案判决时多以先让有司(掌刑赏官吏)知事者较有利,就是先入为主的意思。

    其时本州奏章已先发有司处,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为使者的人。

    太史慈时年二十一岁,被选为使,就抄近路日夜兼程赶往京师,先到公车门前等候,待见州吏也来到了,才开始请求把郡府奏章呈上。

    太史慈假意问州吏:“君也是前来欲求通章的吗?”

    “是。”州吏回答说。

    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

    “在车上。”州吏说。

    太史慈便说:“奏章题署之处确然无误吗?可否取来一视。”

    州吏却不知太史慈乃是东莱人,便取出奏章给他。

    谁知太史慈先已藏刀于怀,取过州府奏章,便提刀截断州章,将其损坏。

    州吏见州章被毁,大惊高呼:“有人毁坏我的奏章!”

    太史慈见州吏呼喊,急忙将州吏拉到车里说:“假使你没有取出奏章给我,我也不能将其损坏。你奏章被毁,我毁你奏章,都一样获罪。咱俩吉凶祸福恐怕是相等的,都难免遭受处罚,不见得只有我独受此罪。”

    州吏闻听,急问-->>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