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305章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人聊到了最近的一些热门话题。

    “诶,那个茅盾文学奖怎么还没动静?年初不是都搞了读书班吗?前前后后都一年多了吧?”

    “应该快了,我听我哥说九月份的时候就出备选名单了。”

    “九月份离现在都快三个月了,这也太慢了。”

    “评委会都是些老前辈,工作又忙、身体又不好,你还指望他们快的起来?”

    “评奖找来这些老家伙不是耽误事吗?要我说就得找年轻人,别说一百本,就是一千本我也能看完。”

    “别吹大气了,就你那两下子,还想当评委?《燕京文学》你都上不去!”

    ……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结果不仅是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们在关注,文学界同样关注。

    1981年茅盾逝世,根据他遗愿所设立的茅盾文学奖应运而生,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第一个鼓励长篇创作的权威性文学奖项。

    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们的关注大多是出于一种看热闹的心理,但对文学界的一些人来说,这个奖项却是切实关系到自身利益的。

    作家可以获奖,编辑受嘉奖,出版社得荣誉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评奖前前后后搞了一年多,不光是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们等的心焦,那些有希望获奖的作家、的编辑、出版社也一样在翘首以盼。

    终于,在1982年12月6日这天《人民日报》上毫无征兆的出现了关于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的报道。

    报道出来的当天,全国文协也将评奖结果通报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协。

    短短一天之内,中国文坛风云雷动,喧嚣鼎沸。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东方》(魏巍)、《将军吟》(莫应丰)、《李自成》(姚雪垠)、《棋圣》(林朝阳)、《芙蓉镇》(古桦)、《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

    经过一年多的评奖,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最后决出了七部获奖作品。

    如果按照民间谣传的备选名单里有八部作品,那么这个得奖率堪称可怕。

    大家在惊叹于这些获奖作品和作家之余,也在好奇唯一落选的那个倒霉蛋儿会是谁?

    “哎呦,笑死我了。张曼玲这张嘴真是太损了,奖项一出来她不关心别人,就关心那个落选的倒霉蛋是谁?这丫头真是的!”

    沈金梅是《天津文学》的副主编,上个月《新港》杂志刚刚改制成为《天津文学》,也算是顺应了如今各地文协刊物改为“某某文学”的潮流。

    她原本是《新港》的负责人,天津文协的老人儿,刊物改制后成为副主编。

    《天津文学》和文协都在一处办公,编辑部和文协的人也相熟,沈金梅刚才去了趟文协的办公室,回来就笑哈哈的说道。

    听着她的笑话,编辑部内也响起一阵笑声。

    姜子隆现在是《天津文学》主编,他问道:“她最应该关心的不应该是林朝阳吗?”

    自从上回张曼玲跟吴子仁合伙炮制出那篇对燕影厂不利的文章后,天津文联内部都知道了,她和林朝阳的关系好到甘愿当马前卒的程度。

    私下里还有人传了些难听话,只是这些传言都上不得台面,只能在阴暗的角落里流行。

    “林朝阳都获奖了,还有什么好关心的?才二十多岁吧,就拿了茅盾文学奖,太年轻了!”沈金梅感叹着说道。

    姜子隆闻言不禁回想起了两年前他在文讲所学习的经历,“是啊!那年他还给我们上过课呢。”

    沈金梅调侃道:“你感觉这个‘小老师’怎么样?”

    姜子隆想了想,认真的说道:“理论知识很扎实,比我们业余出身的写作者强多了。而且伱能听出来,他是真的有天分。有些东西我是三十多岁才悟出来的,可他那时候才二十出头,就已经讲的头头是道了。”

    沈金梅的本意是调侃,但她见姜子隆的态度这么正式,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

    “那你觉得《棋圣》得奖算实至名归吗?”

    听着她这个问题,姜子隆反问道:“什么叫实至名归?如果就作品的水准而言,今年获奖的这些作品都是不错的。可要是用放大镜去看,谁又没有毛病?”

    “我记得《棋圣》去年发表的时候被人抨击过‘民粹’的问题对吧?

    姚雪垠的《李自成》如果只有第一卷,可能得奖会更令人心服口服。

    古桦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