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朱元璋威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更多人能读书!”
皇子们也抖起来了。
虽然我们差距了600年,但是600年后,你们的国子监人数按照比例算,还是远远逊色于我们的,哎呀,我们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啦,但你们后世朝代,也可以稍稍借鉴下前人优秀的地方对不对?
“没错,”皇子们笑道,“爹您甚至在卫所都设立学校呢!这学校,越多越好,认字的人,越多越好,读了书,大家才有盼头嘛。”
老朱毛被顺好了,也露出了笑脸来:“后辈的国朝刚刚建立,确实百废待兴,想来给他们一些时间门,他们也是能够文风昌盛的。毕竟,一个后辈,都能查到这么多关于我们的事情,那么,他们朝代的那些能人,肯定已经将这些谙熟于心,并着手安排了。”
然而朱橚低头想了半天,冒出一句话来:“爹,之前的弹幕上,不是说本科毕业,还有研究生吗?听着这大学本科,似乎不是最高学府。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后辈,用的是宋朝的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乃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三舍,是要依年限和条件,而逐级递升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北京大学,除了本科之外,说不定还有北京大学研究生,那其中的人数,就远不止16000人了。
老朱面色一变。
可是朱橚没有发现,和朱樉上蹿下跳故意气?->>约豪系煌鞓渐渐觉醒的是研究人员的2险妗?br />
他还在认真分析:“虽说宋朝三舍,越往上人数越少,但我们不必算得那么细,就简单算16000的三倍,那就是48000,嗯……”
老朱开始感觉到了一点的不安,自己的大明,似乎在先进中,小小的倒退了一步。
而儿子们还在讨论:
“就算48000人,比例还是远逊于我们。”
“再说,48000人,那要多大的地方,才装得下这么多人?”
“这倒不必担心。”朱橚,“未来可是装下了14亿人,想是有办法解决这种小问题的。再说,说不定未来还有别的大学,好比这大学叫北京大学,那说不定还有一个叫南京大学的……”
好在光幕及时打断了朱橚。
否则,老朱觉得,自己的大明,岂止不先进,简直要落后了。
然而光幕也并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只听它说:
【这种教育体系在旧时代,看起来已经挺完善了。
毕竟老朱抄了元朝的,觉得它没有中央医学院不够好,又抄了宋朝。
嘿,都抄了,就可以天下英才尽入吾毂中了吧?
并没有。
实际上明朝的官办教育没落的非常迅速,民间门师徒相传,私学昌盛才是常态。
最好的医生,或者说医学家永远是在民间门。
哪怕像薛己这样医丁出生,在太医院读书十余年,成为一代巨巨的,也毅然中年辞官,选择回乡发光发热三十年。
李时珍跑过来给嘉靖健康扶贫,也纯粹是想看看皇家收藏的海外药材长什么样,给自己医书丰富素材,看完就跑路了。
御医什么的,才不稀罕呢by大多数名医。】
朱元璋生气了,听着这些,就仿佛看见了过去那些对他不屑一顾的文人那般。
他不禁骂道:“不识好歹!”
可是骂归骂,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原本觉得医生问题没有那么迫切,不急着立刻解决的他,此时也被牵动了心神。
接下去,应该说原因了吧?
光幕这次没有吊胃口,它直接说了:
【why?
明廷方面的责任,一般会从四方面来吐槽。
一,地位低。
老朱一开始定了正三品,后又改定正五品。
可恰好,元把医生的地位拉到了历史最高正一品,与六部尚书同阶。元之前,金最高,正四品,崇尚医疗的宋其实也就从六品。
正五品很低吗?
以户部举例,明朝的户部和工部财政上很混乱,但大体涵盖了国税局+财政部+审计署+部分发改委的职责。
而太医院的职责范围为,给大家看病,飞刀去给藩王看病,随军看病,一部分全国防疫政策制定,医学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