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尚书被调往地方担任布政使,或者某位布政使调回京担任尚书的情况。
“是。”傅友文点点头,苦笑道,“尚书不好当啊。”
傅友文的能力足以胜任户部尚书一职,只是这个位置的挑战和压力也确实非同一般,毕竟是给大明管钱的。
朱雄英说道:“户部掌管国家财政,确实责任重大,但傅侍郎多年来在户部勤勤恳恳,成绩斐然,早已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尚书一职,非您莫属。”
傅友文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自己可以自谦,但别人是绝对不能不认可的。
蓝玉也笑着插话道:“友文啊,伱就别谦虚了,这些年你在户部干的事情,咱们都看在眼里,大明能有今天的繁荣,你功不可没啊。”
“其实。”朱雄英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未来的规划,“明年将会有更多的改革举措推出,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户部的全力支持。”
傅友文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放心,户部一定全力配合改革,只要是为了大明的发展,为了百姓的福祉,在所不辞!”
这话说的很漂亮,但又不仅仅是漂亮话,里面隐约透漏的政治结盟的意味,看起来滑不留手捉不到,但却让人心领神会。
“不过工业、商业的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啊,还是应该考虑从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人才。”
朱雄英看着蓝玉说道:“正好我对舅姥爷麾下有一员将领很欣赏,可能明年就要就藩了,吴王三护卫里也缺人,不知道舅姥爷可否忍痛割爱?”
“这话说的。”
蓝玉哈哈大笑:“你说就是了,我倒是好奇,谁能得你如此青睐。”
“张玉。”
听到这个名字,蓝玉思考了一下,方才在脑海里找出这个人来。
“喔是个好斥候,汉儿,但是在草原上生活了好些年,懂蒙古语,对草原的情况很了解,既然你想要,那回头就把这事给你办了,小事一桩。”
“谢谢舅姥爷。”
随后,他们的话题又聊向了现在的人。
傅友文说道:“摊子越铺越大,还是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支持啊,最好国子监的那些监生,都用起来前段时间是不是有个叫夏原吉的,颇为得用?”
“是。”朱雄英点点头,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不如把他调进户部,历练一段时间?”
这显然是件好事,但傅友文即使要卖好,也得看朱雄英的意思,毕竟夏原吉现在在帮忙打理工厂区的财务。
“那自然最好不过了。”朱雄英连忙道。
这确实是个正经的出路,而朱元璋用人就是这样,通过选拔和考核,从现有的国子监监生中挑选出有能力、有潜力的人才,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至于不行的,那自然就是优胜劣汰了。
蓝玉这时候思维有些发散,接着说道:“既然已经在工业、商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实可以考虑将改革的触角延伸到农业领域,毕竟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农业稳定了,国家的根基才能稳固。”
“还是要向南。”
朱雄英的回答很干脆,大明的国土是有这么一个总数的,不管怎么折腾,能生产的粮食都是有数的,只有向南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粮食,毕竟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天吃饭,但老天爷有时候就是不公平的,在安南那些地方,水稻就是一年三熟,水热条件先天就是优势,你怎么比?
“说到向南,倒是真有一个消息。”
蓝玉随口道:“听说满者伯夷帝国已经攻占了淡马锡。”
淡马锡,就是新加坡。
华夏对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那时候叫做“蒲罗中”,是马来语的音译,原本的意思是“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淡马锡之前的主人,是僧伽补罗国。
而僧伽补罗国的由来,就比较复杂了。
这得从三佛齐王国依靠着旧港兴起以后说起,三佛齐王国很快便称霸苏门答腊全岛,继而向周围扩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但是由于三佛齐连年征战,导致国力开始衰落,南印度注辈国兴起的时候大举东征,攻占三佛齐王国的首都巴林邦,逼其迁都詹卑,淡马锡地区也乘三佛齐王国衰弱之机纷纷摆脱其控制,再然后就是三佛齐的一位王子名叫圣多罗伏多摩,在九十年前来到新加坡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