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师联盟 第249章 论汉末教育环境推行科举的可能性!(3/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于记诵,又切合实用,流传非常广,是自汉到唐的主要识字课本。”

    “......”

    “至于精舍,相当于民间的太学,是由经师大儒教授,比如说郑玄,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精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

    “精舍弟子分为两种:一为及门弟子,是亲身来受教的;二为着录弟子,是把学生名字登录在有名望的大师门下,不亲自听教师讲授,是属挂名求学。”

    “......”

    刘辨实在是没有想到。

    在汉朝的教育体系与环境中,居然可以找到现代的踪影。

    而且,在专家介绍过以后,刘辨甚至感觉,所谓的知识被世家豪族垄断,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毕竟私学盛行,不少贫寒人士是有机会学习的。

    这的确让刘辨大开眼界!

    “当然!”

    紧跟着,军师联盟强调道:“太学的教学制度,虽然并不严密,也没有规定学习年限,更不注意考勤。”

    “但有一点,对咱们推举科举制,却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它非常注重考试,用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太学创建之初,汉武帝便规定,用‘设科射策’的方法,每年组织一次考试,史称之为‘岁试’。”

    “所谓射策,即抽签口试问答;而所谓的设科,则是按照试题的难易,分成甲乙两科,学生可抽签应试,签上写有试题。”

    “按照考试后的成绩,甲乙两科各择优录取数名或十数名,授以不同的官职,如郎中或太子舍人等,至于那些不合格,或者不能通一经的学生,即令退学。”

    “......”

    “而到了汉桓帝时期。”

    军师联盟的声音,略微有了一丝遗憾:“改甲乙两科为上、中、下三等,后又改为两年考试一次,不限制录取名额,根据通经的多少,授以不同的官职。”

    “或许是因为考试次数变少,再加上其余各种原因,这种教育体制,最终也没能孵化出科举制,却被陈群搞出了个九品中正制!”

    “辩爷!”

    军师联盟朗声道:“专家一致认为,凭汉朝的教学环境,是完全有可能成功推行科举的,咱们一点点打基础,再加入现代的一些元素,对于辩爷培养人才,大有裨益。”

    “包括但不限于经学、医学、格物、算术、几何、历法等等,内容会比较复杂,专家同样在尽可能的编纂材料。”

    尼玛!

    专家不愧是专家。

    居然已经开始准备科举制方面的东西了。

    杂交水稻、钢铁、兵器革新、科举......

    刘辨脑袋都快大了。

    如果不是背靠军师联盟,单凭个人力量,别说匡扶汉室了,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呢。

    “殿下!”

    “殿下?”

    刘辨正沉寂在专家的内容中时,荀或的声音,一把将自己拽了回来:“恩?文若,可有何事吗?”

    荀或轻声道:“再往前不远,咱们便可以下船了,如果我记得不错,志才应该就在那里,前段时间,我们还有过书信往来。”

    “好。”

    刘辨顿时来了干劲儿:“不管怎样,孤一定要把此人带走,便是绑也得绑走。”

    呃......

    荀或脸色略显尴尬。

    想当初,弘农王跟自己说过同样的话:“殿下放心,志才有心报效国家,想来他是不会拒绝殿下的邀请的。”

    刘辨澹笑:“如此最好,也省得孤动粗了。”

    ******

    通往南阳的官道上。

    一支悠长的队伍,正迤逦慢行。

    队伍中。

    一匹赤红色的骏马上。

    相貌身材与弘农王一般无二的男子,神色悠悠,显得有些紧张。

    “兄弟,别紧张。”

    一旁朱彤压低声音,双目却时刻不停的左右忽闪,警惕着来自四周的凶险:“当初殿下的易容术,可是能骗过牛辅的,绝对不会露馅。”

    “没错。”

    对面的史阿极其肯定地道:“如果不是我们知道你是假冒的,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