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明 第221章、大明学科建设(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有哪些称得上是应该学的学问。即便学问大道,也有第一步、第二步,也有主干、枝叶吧?”

    没要他们回答,朱常洛就继续说:“就好比先秦时,百家争鸣,也不能说全都一无是处。千余年以后,道家的、法家的、墨家的、农家的……他们的见解也不是尽数消亡了。自汉以来独尊儒术,朕今日也礼祭先贤,卿等先把不必要的担心抛开。朕也明白说过,固然有人可以一心求学以求自己完满,但于国而言,学问是有大用的。太常寺既是官衙,卿等既有治国平天下之志,自然应该侧重去思索学问大道实用的一面。”

    申时行默默不语。

    确实,有一些人钻研大道,无非为了解答心中疑惑,求得个人圆满。那样的话,他们倒不用过多考虑那些细枝末节,而是专心思索根本问题。

    但朝廷设置的衙门,说到底是为了治理天下,目的上就带着实用。

    大家虽然觉得在理,但是吕坤和方学渐心里又隐隐有一些失望。

    毕竟感觉落于下乘了。

    随后朱常洛说的话又让他们一愣。

    “由朕观之,从古至今,不拘源流,学问大家们思索的无非是三类问题:这世界是什么,繁衍于这世界的人又是什么,人活于世又该怎么做。”

    朱常洛随便举了些例子,道家有回答,佛学也有回答,儒学自然更有回答。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嘛。

    “朕也知道,卿等都在求索一个能回答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有没有可能,先分成两个问题来思索?一个侧重于去探索、思索这世界,一个侧重于去思索人在这个世界的言行举止与追求。古往今来,有圣贤,有哲人。卿等总说圣贤难再有,但即便先侧重一脉,若有所得也可称哲吧?”

    朱常洛观察了一下,对于所谓称哲这样的身后名诱惑,大家好像反应不是很大。

    但他不管了,继续说着:“就算朕这是取巧,就算侧重一脉只是小道,但朕秉承太常寺应当于国有用的宗旨,也想让卿等试一试走这条路。儒学大道仍为主干,但朕以为至少要有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这两支。如此一来,譬如农学、水利、天文、历法、地理、音韵……都可归于自然哲学,而这经义、史学、诗文、书画……那都是人文哲学下的小道……”

    到这里就算是图穷匕见了,朱常洛希望太常寺和礼部一起做的,是首先从官方层面系统地梳理一下大明的学科体系。

    不像以前,只是模模糊糊的所谓学问。

    有了明确的学科体系,至少能承认走在每一个方向上的人都有价值,也是在求索学问大道的路上,不至于被完全视为旁门左道、上不得台面。

    申时行等人现在总算明白百家苑是要做什么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皇帝提出这些想法确实经过了很深的思考,确实秉承着实用的宗旨。

    对于儒学呢?实际上是重新包装。

    “囊括一切学问。”朱常洛总结着,“卿等都是大儒,自不必亲去专研其中小道。但若是各学科之中有些翘楚偶有所获,不能说完全不会成为学问大道的启发。朕以为,这样做是有助于儒学再一次发扬光大的。衍圣公,申太常,朱宗伯,你们以为如何?”

    孔尚贤只是半吊子,他能以为如何?

    点头机器罢了。

    去年就开始厉行优免,虽然皇帝没有盯着孔家,孔家多交了一些赋税之后也没有去深入追查,但只差把实用两个字写在脑门上的皇帝是隐隐露出獠牙和觊觎的口舌的。

    只要儒门地位不变,孔尚贤疯了心才会跳出来。

    朱国祚则率先点头:“今日听得陛下分解,豁然开朗。如此一来,礼部管着天下僧道,其实也合乎学问大道。”

    他是皇帝亲自拔擢、前途无量的人,而且迅速从礼部职责上找到了好理由。

    连如今生命力依旧旺盛的道门、佛门学问都被拢括到了这个体系下,对儒门来说有什么坏处?

    反倒是天下僧道听闻之后会心中不安。

    申时行本以为皇帝设太常寺、说出了尊崇文教是因为文教有用这样的话之后,在太常寺要强调的只是学以致用。

    现在皇帝却拿出了更具体的方向,这让申时行依旧思索着其中的变化。

    眼看皇帝望了过来,申时行开口回答:“臣虽忝任太常,但于学问上远逊于诸位学士。陛下,若是这样做,将来是不是还会再效古法,分科取士?”

    “能不能到那一步,当然还是看诸多学科里有没有杰出干臣。至少,百家苑是个尝试。在百家苑有成之-->>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