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钢铁大亨 1172、九原城之战三(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个年代渡河可不是容易得事情。

    他们从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来这里,是带着大量的羊皮筏子的。一路上遇见河流,就靠着这个渡河。

    这东西非常的轻,和气球一样,平时堆叠着放在马车上。需要时,吹气进去,把口扎紧。把羊皮口袋,捆扎在竹竿编制的网格上,就可以划着船桨渡河。

    他们是昨天到的,今日整个白天都在扎营。加上长途的行军,更是人困马乏。他们不认为隔着黄河天险,京营能过来打他们,而不被他们的斥候发现。所以都睡得非常死。

    三座浮桥,一点点的向着北岸延伸。六万京营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等浮桥修好,就直扑河南地。

    大帐中,杨凡左右看看,心里不禁叹了口气。

    他的身边全是勋贵子弟。

    都是公候伯家的长子嫡孙。将来要继承爵位的第一人选。

    这些人选是崇祯钦定的。基本上,在中军的都是公爵家庭出身。做团长的都是侯爵家庭出身,做营长的都是伯爵家庭出身。

    好吧,大明也是个拼爹的时代。这个年代是讲出身和等级的。

    皇帝这么安排,就是防止有人不服,你自己是什么身份,自己不知道吗。生在什么家庭,这个是老天安排的,这是命。

    团长们围坐在地图周围第一圈。他们身后第二圈,第三圈才是监军、赞画、营长们。

    这支部队就要交给张世泽了。他在等张世泽回来。

    但杨凡有些担心,交给朝廷后,他们还能保持现在的战力多久。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腐朽起来,可是快的很啊。

    但是,杨凡不在乎。他从来也没有想过控制京营。他还没有发癔症。

    皇帝用他总督京营戎政,和当初用他,带着兴禾团练来京城,打垮魏督公是一样的道理。临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勉强用一下。事办完了,他就该一边呆着去了。

    所以,杨凡有好东西,绝对不会给京营置办家底儿的。

    上次的河西守御千户所,他也算用心用力的搞。除了训练外,还自己掏钱,置办了五百辆装甲马

    车和五百门重型铜发熕炮。

    这些可花了他不少钱呢。

    在大明,铜就是钱啊。一门炮五百公斤,足足250吨上好的青铜呢。

    炮铜是一种铜锡合金的青铜,旧时用以铸造大炮。

    炮铜不像一般的青铜合金。有黄铜、青铜、白铜3大类。成份上组分:锌29%,锡1%,其余为铜。

    杨凡的炮铜是锡黄铜。在黄铜中加锡1%得到锡黄铜。

    锡黄铜在海水和澹水中均耐蚀,多用于制作舰船铜制部件和铸造火炮。这种炮的成本和纯铜区别不大。

    当时杨凡是把河西守御千户所当成自己的属下来搞的。因为按照管理,卫所制度是世袭罔替的。今后杨凡的子孙自动继承杨凡的军队和地盘。

    以后朝廷要是用自己,就让这支部队上。从而掩盖自己在私兵上的真正实力。

    杨凡当时认为是值得投资的。毕竟,战场上刀枪无眼。自己带着出征,没有个乌龟壳和尖牙利爪,他是不放心自己的安全的。

    能否给朝廷打胜仗他不关心,但起码要把自己保护好。

    由于青铜火炮超长的寿命。青铜火炮的服役寿命往往动辄逾百年,许多甚至超过了150年。母庸置疑,长寿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青铜炮的铸造成本高昂得令人发指。

    杨凡甚至没有采用,南北战争中漂亮国使用的配方。用八成的铜,百分之一的锡,剩下的用铅,导致火炮发红。

    直接用了最佳配方。铜料都是现代传送过来的智利进口铜,品质不知道比这个时代高出多少去了。

    结果,皇帝很没品,直接就把他的河西守御千户所调给别人了。

    至于杨凡投入的250吨铜,以及耗费的人工成本,就黑不讲白不讲了。

    250吨铜可不是个小数目。

    朝廷铸造的崇祯通宝,重量11.7克,世纪含铜五克。这可是价值五千万钱的铜料,合计50000贯。

    此时六百五十钱,兑换一两官锭白银。加上工费和火耗。杨凡等于赔了十万两白银。

    再算上装甲四轮马车和驮马,士卒的铠甲和武器,以及训练成本。修建水利工程,分地给军户的家属,招兵的安家费用等。杨凡又花了二十万两。

    杨凡事后对自己-->>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