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版水浒 第五百章 大结局(4/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更是将大元的经济影响力深深烙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深远意义,堪比后世某大国货币的国际霸主地位,为帝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掌控力。

    当铁路如巨龙般横贯亚、非、欧三大洲,大元帝国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向全球,帝国的商船扬帆远航,将财富与梦想播撒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江鸿飞的西征,不仅为他的子孙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业,更为大元帝国本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份荣耀与自豪,深深植根于汉人的心中,成为了他们歌颂与支持的源泉。

    对此,江修时常沉思,父皇的伟业如星辰般璀璨,从碎辽灭宋到戡金践夏,四方疆域尽归其手,百万雄师踏遍天涯,仿佛天地间无物能阻。

    他感慨万分,深知自己与父皇那非凡的光芒实难以比肩。

    江修深知,父皇的成就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但这并非他停滞不前的理由。

    他心中燃起熊熊斗志,誓要在父皇留下的辉煌舞台上,刻下自己独有的印记。

    他明白,直接复制父皇的辉煌是不现实的,但继承并发扬光大父皇的构思,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江修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在遵循父皇国策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与见解。

    江修初掌大权,便力推“唯才至上”的晋升之道,摒弃了世家门第的偏见,誓要以能力为唯一标尺,选拔英才。

    这一举措,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大元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使得人才辈出,不因皇权更迭而青黄不接。

    尤为显著的是,那些曾隐匿于尘埃之中的璀璨星辰,在江修的慧眼识珠下,终得璀璨绽放。

    然而,江修的辉煌成就远不止于此。

    他最为人称道的壮举,乃是解决了连前任帝王江鸿飞都望而却步的难题。

    此事还要从江修年少时的一次偶然发现说起。

    彼时,皇家研究院内,一位专注于石漆研究的学者,满怀激动地捧着一堆洁白如雪的粉末,向江修的父皇禀报了一项惊人发现:这源自石油的神秘物质,竟能赋予庄稼不可思议的生长速度。

    那一刻,江鸿飞的脸上交织着复杂的情绪,惊喜与忧虑并存。

    接着,江鸿飞下了一道严苛的禁令——关于这项研究成果,必须严守秘密,不得外传。

    江修不解,遂向江鸿飞询问缘由。

    江鸿飞望着那些承载着希望的粉末,缓缓道出了化肥的双刃剑特性。

    “此物名为化肥,实乃农业之奇迹,能让作物产量倍增,乃至数十、数百倍。然而,奇迹之下,隐藏着深重的隐忧。”

    “化肥之力虽强,却非长久之计。石油资源有限,一旦枯竭,化肥将成无源之水,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更甚者,化肥滥用之下,土地肥力日渐衰退,农残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威胁到百姓的健康与生存。”

    江修闻言,心中震撼不已。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兴衰、民族未来的战略抉择。

    江鸿飞说:“粮食,乃国家之根本,民生之基石。若无粮,何谈发展?化肥虽能解一时之困,却非长久之策。然而,面对人口激增的未来,我们亦需未雨绸缪,为子孙后代留一条后路。”

    言及此处,江鸿飞的眼神中闪过一抹无奈与决绝:“吾儿须知,世事无常,唯有粮食之根本,不可动摇。化肥之用,实乃权宜之计,待到万不得已之时,或可一试。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寻求更为可持续的粮食解决之道,方能确保大元基业长青。”

    江鸿飞再次耐心地向他剖析了时局的严峻:“我大元,幸得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之福,朕更不惜余力推动其研发,然眼下人口激增之势,非一朝一夕可解。试想三五十年后,我大元或将突破十亿万人口大关,彼时若无新径可循,化肥或成最后之倚仗,虽饮鸩止渴,亦胜于国祚不保。”

    江修闻言,心生忧虑,急切追问:“父皇英明神武,定有良策以解此困?”

    江鸿飞微微一笑,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良策自是有之,此策名曰生态农业,旨在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回归自然之道,以土地自身之力滋养万物。”

    他细细阐述道:“生态农业,核心在于减少对石化产品的依赖,转而依赖自然界的循环规律。譬如,在农田间放养牲畜,牲畜既食杂草,又留粪便,此粪便乃天然之肥,用于滋养作物,既省人力,又保地力,实乃一举两得。此等模式,亦谓之种养殖一体化,和谐共生,生生不息。”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