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被迫接受了犹太教,但犹太人还是一直把他们当奴隶和下等人,瞧不起他们。为了避免犹太人对他过于抵触,希律就娶了个马加比家族的女儿,对方是正统的祭司血统,也当过国王,算是最正宗的犹太人了。
结果,希律一家,就兼有了希腊人的狡猾奸诈,和犹太人的神经质: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小舅子约拿单、叔叔约瑟夫等人,都是野心勃勃的权谋家;他的老婆米利暗、岳母亚历山德拉、姐姐莎乐美,也个个都是著名的魔怔人。
和这些人相比,残暴冷漠的希律,已经算比较正常的那个了——作为一个犹太人,在遭遇饥荒的时候,他甚至会动用自己的黄金,购买粮食来赈灾。还给遭灾的希腊人,也提供过援助,以至于被感激的希腊人选为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席。
当然,这种恶意收卖民心的行为,还是被祭司们记录了下来,在之后两千年里,一直作为反面人物进行批判。
生活在这种重量级的家族里,希律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没直接发疯,都算是韧性比较好的。安东尼却不帮他巩固地位,压制这些神经病亲戚,反而放任克里奥帕特拉搅事,借助这些人给他找麻烦,硬是要增加内耗和成本。这么搅下去,搅得前线打仗没了军需,被帕提亚人打进来,大家一起拼命去得了。
埃及这段时间扩张了不少,小小的加沙,其实无关紧要。但希律的地盘不大,丢了这块,就比较难受了。而这里是通往以东地的枢纽,丢掉之后,希律连老家都要控制不住了。
这时候,安东尼又要东征,召集各个附庸,讨伐亚美尼亚。希律也再次带兵跟随。然而征服了亚美尼亚之后,安东尼却突然宣布,要把罗马的东方领土,都赠予克里奥帕特拉和她的孩子。这个举动,被称为“亚历山大里亚奉献”。
在这次奉献中,克里奥帕特拉得到了“众王之后”的称号,她的孩子们也都得到了分封。她和安东尼的小儿子,当时才三岁,取了个“托勒密·菲拉德尔弗斯”的希腊名字,也封为了叙利亚、腓尼基和奇里乞亚的国王。
这个行为,在罗马引起了轩然大波。王政时代之后,国王已经在罗马成了政治不正确的词。而且安东尼只是执政者之一,却把罗马人的土地到处乱送,更是犯了大忌。毕竟,自古以来,结婚被爆金币的事情层出不穷,但因为跟一个外族女人结婚,一口气把整个罗马爆了一小半的事情,还真是第一次。
希律王似乎也接受不了这种事情。原本大家都是罗马的附属,结果宿敌克里奥帕特拉骑到自己头上不说,他还从“罗马人民的朋友”,变成了三岁小孩的附庸了……
因此,当安东尼集结军队前往亚克兴,和屋大维决战的时候,埃及、卡帕多西亚、本都、亚美尼亚的国王,都带兵出战,希律却明显不想参与了。正好这时候,耶路撒冷附近发生了地震,希律就跑去抗震救灾去了,只派了个部将应付安东尼。结果这一战,安东尼出乎意料地一败涂地,希律反而得以逃过一劫。
战后,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先后自杀,屋大维安定完局面,就召集各个藩属,审问他们的动向。在讯问的时候,希律把王冠放在屋大维脚下,然后直接承认,自己就是安东尼的朋友,给他提供过支持。同时认真地请求屋大维,不要考虑他曾是谁的朋友,而应该考虑他是个什么样的朋友。这种直白理智的态度,反而得到了屋大维的认可。
事后,屋大维没有追究,反而把原属埃及的一部分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加沙地区,都划给了希律管理,归入犹太王国。
希律死后,他的几个儿女争斗不休,最后在罗马的调停下,把王国分成四份,共同统治。其中一个儿子,希律·安提帕特,就是经书里面,参与逮捕天兄的那个国王。
当时,罗马总督彼拉多在耶路撒冷逮捕了天兄,但他其实不想接这个麻烦的事,于是以此人活动地点主要在安提帕特辖地为理由,丢给了安提帕特,叫他来管。但安提帕特也受不了犹太祭司们的骚扰,坚持说你才是总督,事关重大,还是你来吧,又把天兄踢回彼拉多那边去了……再之后,才是经书里,审判之类的事情。
到希律王的曾孙时,犹太人再次造反,国王也压不住,只能逃亡罗马,王朝就此终结。不过这个行政区划,在罗马人取消犹太王国之后,依然延续了下来,作为行省边界存在。
郭康说,直到现在,罗马的边界,依然有一大群附庸国存在。如何对这些势力进行“理藩”,也依旧是罗马人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古罗马人留下了很多经验,但教训可能还更多。首先,处理附庸国,不能简单地按照国内思路来。他们之间也有很多恩怨情仇,而且敌友关系也不见得是恒定的,就像希律王周围这些乱七八糟的势力一样;
其次,附庸国里代理人的利益和-->>